更新时间:2025-10-26 04:03:11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导演(后简称PTA)新作、外媒好评不断、海外票房破亿、烂番茄开高分、影帝级阵容、平遥开幕首映作等等这些,都是介绍影片《一战再战》时反复提及的关键词。
如今影片已于大陆院线上映。宣发标语先是PTA首部登录大陆院线的剧作,再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后简称小李子)时隔多年的院线荧幕回归,如此地拉高期待,或许可以将这部影片定为十月电影大盘的一剂强心剂。但最终表现力会如何?
《一战再战》无疑呈现出了靠商业主流类型的痕迹,最终的结果并不使人满意或信服,达不到期待值,但它依然有着吸引人的亮点——展现了别具一格的女性荧幕形象、惊喜的声乐表现值得回味、黑色幽默也能引人发笑。
遗憾的是,即使我们可以体会到它的优秀,但依然很难去产生/得到感受。
作者:莫子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01
一战再战,历史的循环往复
One Battle After Another——一战再战,片名指出了“战争”的再生性,而再生强调着被生者具有同类性。影片以革命代指“战争”,是反政府组织与政府间开展的斗争,PTA试图去讲述一段还在发生,还在进行状态的历史,即本片强调的移民问题和种族问题,又将故事背景设定为当代,企图去思考当下美国所面临的处境。
影片完成度相当的高,前前后后反反复复的几次革命组织的抗争,正恰好精准地点到了“再”,一个组织倒下了,另一个组织会站起来;老一代退休了,新一代会延续又或者再开创,如影片末尾,女儿薇拉又加入其他联盟而前去参与斗争,革命不止。

影片另一个值得回味的戏段,便是公路的追逐戏。女儿薇拉拼命逃脱,杀手穷追不舍,小李子饰演的父亲一角则是一心救女,紧跟其后。行驶方向的来回,配合着蜿蜒起伏的公路,共同把控着紧张屏息的节奏,从而完成对“再”的叙事,音乐不间断地跟进也在同步着动作,显得游刃有余。
02
角色动机:自由的最终追逐
“边境自由,身体自由,消除恐惧。”这是片中女革命家口中所彰显的追求。
“什么是自由?就是不恐惧。”这是片中军官口中自由的概念。
显而易见的是,角色们普遍在寻求改变,试图挣脱某种桎梏,从而得到自由。
“Want”(想要)——人物的所有动机都归集于对欲望的渴求。

奔跑,有两种方向,一种是向前,最终到达希望的目的地。反之,则是往后,或往其他除了前行的方向,是一种躲避,最终将自己与某物避开。
可以多次看到角色奔跑的画面,近景直逼角色面孔,去放大他们的需求,这是影片最为显著的一种感受,行动感。
而另外一种,则更多偏向着“Question”(质疑),人物质疑着自身或者他人的行为动机。
女革命家背叛组织,是对自我信念或对组织忠诚的一种困惑;与自己丈夫对嘴吵架,是对母亲身份的一种怀疑;内心心生嫉妒不满,是对已有孩子的当下生活的质疑...
而对她的女儿薇拉来说,她曾坚信母亲是英雄,可被告知母亲是叛徒(Rat),接受事实时面临痛苦,源自于她对自身信念的疑问;被教堂的修女质疑她是否同其母亲一样会背叛,他虑和自愁共同又加深了“Question”的力度,进而推动到“Want”,她想要自由,无论是后续被捕拼命争夺换回的物理意义上的自由,亦或者是成功与父亲团圆,读母亲信件后精神上的救赎自由。
这种家庭亲情的、生命血缘的角色链条通过“Want”与“Question”反复延续下去,从而实现了前文所提及的再生,良性意义上的再生。荧幕形象上,突破了传统印象中的女性形象。

她是不育孩子的母亲,在孕期还能癫狂喝酒说笑,扛着重机枪就是一顿扫射。这种反叛且暴力的母性类型对于荧幕来说是难得的,PTA看到了被社会压迫、被问题困扰的边缘人群,并利用男性在家,女性在外的强反差突破对自由的一种全新表达。
有其父必有其子。母女也是如此。影片前后完成闭环,女儿薇拉也同年轻时的母亲一般,叛逆、独立、勇敢,甚至比自己的母亲更加强大,如此进一步解决未被解决的人权问题,去继承并完成某项不需被交代的任务。
03
拥抱主流后的遗憾
遗憾的是,即使亮点不少,但《一战再战》很难以去直接地打动我,影后的感受和情绪是缺失的。
这里也没有你想要的动作画面。影片所有的动作戏份基本都可以在预告片里窥见。演技是无法挑剔的但始终处于常规。
制作成本(据说此片比PTA导演前几作成本加起来都高)上来之后,对于导演PTA来说,他肯定是有了新的、更大的发挥空间,利好发展的同时PTA也需要思考,商业主流类如何同自己的强作者气息去匹配?去磨合?我们只好期待着PTA的下一部影片。
《一战再战》现已登录大陆院线,豆瓣开分8.1分,感兴趣的朋友还是可以一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下一篇:最大的恐惧往往源于未知
《水龙吟》开播4集,轻松拿下热度冠军,湖南台又抽到了王炸剧
先更4集就出场四个大美女,《水龙吟》的观众艳福不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