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05 04:04:04
它是没有内战和战争的和平时代;是数场天灾降临的灾害时代;是泡沫经济开始崩溃,贫富差距开始扩大,贫困问题逐渐加深的衰退时代;是行政与社会系统引起制度疲劳,各种对立愈发鲜明的割裂时代;是即使在困难中,依旧努力为下一代人创造价值的希望时代。
——节选自叶真中显《Blue》,吕灵芝译
序言
我是爱这部电影的,看第一遍时就哭的稀里哗啦擦了一小包纸,感触实在是太深,但直到第二遍看时才决定写些东西。 不知道有没有豆友和我有相似的感受,在感动于松子波澜起伏的一生时,也只是觉得松子的故事结局设计得过于仓促,甚至有些狗血——这或许是整部片子我唯一不太喜欢的地方。
一开始我想写松子的心理分析,探讨松子生命的悲剧并非纯粹的偶然偶然,是「命运的不凑巧」造就了她的性格,又是她的性格促成了她生活的悲剧;后来我又想写松子故事背后反映出的女性生存困境与社会困境问题,毕竟松子生为女性,但一生的悲剧却都与男性(父亲,上级,情人……)息息相关,在与命运做挣扎的同时也不得已的承受了许多只有女性才会被承受的规训与压迫,其背后反映出的是整个男性系统对女性的一种偏见;然后我又想讨论一下导演在这部片子中采用的叙事手法与故事题材之间的关系,讨论豆瓣热评中该部影片「用戏谑来戏谑戏谑」的创作理由……
但我最终还是想松子个人命运悲剧的时代性。
遗憾的是,这样的影评似乎很少,——鲜有人提及横亘在松子一生背后的那两个名字「昭和」与「平成」,这两个跨越日本近现代史的时代。
导演生怕故事的时代背景被忽略,便在影片中堆砌了大量的时代元素与文化符号来提醒观众不要忘记松子的故事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哪怕是松子那间乱到堆不下「时代信息」的出租屋也贴着光GENJI的海报,播报着电视新闻,来提醒深居简出的松子,现在不是「昭和」了,而是「平成」了!片子这样拍的用意很明显——松子的故事与时代是密不可分的,哪怕是她的悲剧。
所以,考虑到编导「时代寓言」的创作目的再来看待这部片子中松子的结局,似乎它也便不再是剧作上的败笔了,反而是神来的一笔,为影片整体增光添彩。
一、松子的时代
做梦是自由的,然而只有屈指可数的人,可以实现梦想幸福过活。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影片的那一段开场白,尤其是片子的这第一句话,可以说基本上概括了平成乃至千禧年初大多数新一代日本人的精神状态。在「平成」这个时代,日本人民可以说逐渐摆脱了军国主义带来的战争阴影,民众从劳役与压迫中逐渐解脱出来,开始抚平疮疤,建设社会。但与此同时,西方经济与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又深刻地影响着这一代人,泡沫经济摧残着这一代人,下沉的娱乐与灰色的思想又在腐化着这一代人。一方面,这一代人是充实而艰苦的,借时代的变革发展着自我的理想;而另一方面,这一代人也是压抑而空虚的,差异与矛盾加深了人与人的隔阂。
影片也明确地告诉我们了,松子的外甥阿笙就生于这个时代。作为「平成」一代的一员,阿笙向这一代的大多数日本年轻人一样,盲目于生活方向,沉湎于低级娱乐,渴望在放纵与享乐中逃避现实,期盼在孤立与封闭中回避社会,成为一个原子化的,单纯的人,将自己与其他人切割。可以说,他几乎就是他末期的姑姑,一个「平成」版的松子。
可松子出身的那个时代又是怎样的呢?封建主义的压迫,战乱,天灾,被殖民与被驯化……这样一个动荡与混乱的时代「昭和」,却造就了单纯天真,心地美好的松子,也迎来了她的悲剧。
松子的一生,是一个时代的一生,她用她的一生告诉了我们一个女性,一个人在那样的时代下,生活能有多糟糕。个人的性格与经历只是决定了悲剧的发生,但悲剧的程度却是由时代和社会决定的。导演鲜明地讽刺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差异化,哪怕松子的时代生产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能够坐上高速列车的她也不过只是一个风俗店女郎,一个整容店员工,一个领着最低保障却在十几平米的出租屋里发烂发臭的对象。也许松子是因为早年缺爱的经历,「讨好型人格」存在这些个人的问题才会使她失去体面的事业,选择错误的伴侣,做出幼稚的抉择,最终酿成生活的悲剧,但为什么一个如此坚韧和执着的人,能够在社会上落得这么低,摔得这么惨,从一个公职教师变成红灯区女郎,有犯罪前科的再就业人员,只是她一个人的原因吗?
我想,只是因为那个时代,那样的社会,对于像松子这样的人,几乎没有包容度。
我相信导演刻画松子的一生,乃至顺带描摹的那些松子的历任情人与各位熟人——学校领导老师,风俗店员工,黑社会团体,小职员,个体工商户(理发师),等等等等,都不是为了让观众去纠结于松子的悲剧而空空流下些感伤的泪,也不是为了让观众就角色对她大加指点与批判,谴责她这种性格与做派。我相信,导演还是想借松子这样一个个体的悲剧,反应一下时代与社会存在的问题。
「昭和」或许在「平成」人的眼中会被视作是一个糟糕的时代,像松子这样的人在日本可以说是可以说是随处可见。那么作为新一代的「平成」,是否就是一片繁荣了呢?
二、松子的结局
作为一个丰富且独特的生命,编导却给了一个最为草率且残忍的结局——松子被一伙年轻人用棒球棍打死,这实在是太狗血了。至少我本以为松子会死在她的那一小片土地(出租屋内),尽管这同样有些草率。
结局残忍吗?残忍,这个人恰恰是死在重燃对生活的信心与对人情的希望而去追求新生活的路上(寻找昔日好友的联系方式,成为一名理发师);但它草率吗?似乎也有点,这么黑的天,偏偏安排了几个打棒球的人埋伏在这里。等着给她悲惨的一生画句号。
但就像我说的,结合上时代背景,这个结局可以说是设计的非常好了。那些小孩一看就是「平成」年代刚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爱玩棒球也算是这代人的一个成长印记了。然后,他们看到了一个从「昭和」时期走过来的「老妖婆」(电影原台词),用棍棒狠狠地教训了这个人,仿佛是在告诉她,我们不会和你一样,你不配教育我们。他们光鲜亮丽,仿佛代表了新时代随经济变革迅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她肮脏丑陋,仿佛代表了旧时代饱经时代压迫与社会压力而满目疮痍的一代人,他们相信自己会更好,至少不会变得像她一样。至少阿笙也曾——或者说,也会这样觉得,毕竟听了他姑姑的故事。松子这样的人,哪怕经历坎坷,所处的社会与时代冷酷,但她至少没有真正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那么,你们这些爱打棒球的年轻人呢?你们应该怎么生活?难道你们只是用球棒打到一个「昭和」人就够了?
当然,这是我的过度解读。但假如不这样解读,那结尾就真的很狗血了。至少从片子的时代性上来讲,这样的结尾是有很多内涵在里面的。可以说,哪怕电影拍摄的年份已经远远地离所谓的「过去」而去了,但那时的日本,已经现今的日本,乃至现在的世界,像「松子」这样的人,可以说依旧有增无减。
现在的时代,命运是否已经没有如此「敏感」了呢?或许稍有不慎,就要度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一个老登拖累全家的故事
下一篇: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